我意下如何?</br> 顾正臣有些发懵,徐达、邓愈两位国公在这里站着,旁边还有两位丞相,这事怎么都轮不到自己先发表意见。</br> 可朱元璋偏偏如此问了。</br> 难不成让自己去辽东请纳哈出喝杯茶?</br> 顾正臣沉思了下,开口道:“陛下,使臣代表朝廷颜面,如今罹难自当发雷霆之怒,问罪于人。无论是谁对大明使臣下此毒手,臣听陛下调遣。”</br> 朱元璋问道:“无论是谁,你都愿听命行事?”</br> 顾正臣皱了皱眉头,谨慎地回道:“陛下所指,臣之所向。”</br> “好!”</br> 朱元璋称赞了一字,然后看向胡惟庸、汪广洋:“这事,你们如何看?”</br> 胡惟庸的目光从顾正臣身上收回,看向朱元璋,双手抬起道:“陛下已有决断,臣等自是拥护。”</br> 汪广洋见朱元璋看过来,连忙走出一步:“陛下所决,也是臣之所向,不敢违背。”</br> 徐达站出来,肃然道:“使臣被害,事关国体。若不发雷霆之怒,恐失天下人心。”</br> 邓愈附言:“清风拂岗不够,必是山洪涛涛,方可威震四夷。”</br> 朱元璋甩袖坐了下来,双眼锐利地看着在场的众人。</br> 沉默。</br> 气氛有些压抑。</br> 胡惟庸、汪广洋一脸轻松,徐达、邓愈一脸严肃,顾正臣一脸茫然,很想问一句:到底是谁干的,你们说清楚啊……</br> 朱元璋豁然起身,盯着顾正臣道:“春回大地,东南风起,破谋逆案!”</br> 顾正臣看着不容商议的朱元璋,很是为难。</br> 谋逆大案在金陵,这不是青龙山想封就封了,金陵那么多人,那么多藏身之处,想隐身消失,想遁走离开,想消灭证据,相对容易得多,而调查起来,那就困难得多。</br> 东南风起,一二月份。</br> 可眼下已是十一月下旬,如此短的时间里破这大案,怕是有些困难。</br> 徐达看出了顾正臣的担忧,道:“陛下,如此大案只给两个月余,怕是……”</br> “顾正臣,接旨!”</br> 朱元璋开口打断了徐达。</br> 顾正臣看着老朱,那双冰冷的眼睛里透着威胁:</br> 不接旨就是抗旨,抗旨是什么后果你掂量清楚……</br> “臣——接旨!”</br> 顾正臣深吸了一口气,不得不领旨。</br> “朕困乏了,都下去吧。”</br> 朱元璋抬手。</br> 行礼告退。</br> 站在大殿之外,看着雪已覆了来路,茫茫中隐约可见宫墙。</br> “定远侯,可否借一步说话?”</br> 胡惟庸道。</br> 顾正臣给徐达、邓愈抬了抬手,便跟上胡惟庸。</br> 两人走入雪中,胡惟庸言道:“陛下虽给了你两个月来破谋逆大案,可这等案件事关三族性命,上下几十、上百口人,定远侯可要办成铁案,莫要有半点冤枉,以免成为毕生之耻。”</br> 顾正臣拱手:“胡相说的有理,只是顾家三族,可没几十口、上百口,不知胡相三族……”</br> 胡惟庸抬手在胸前,弹了弹雪,看着大胆的顾正臣哈哈笑道:“我家人多,倒是有六七十口。不过定远侯,一双眼不能只盯着一处看,这京师啊,真正浪潮汹涌之处,你还没看到吧。”</br> “还请胡相明示。”</br>